据记载:武功山原名“兹山”。“兹”字在古代文言中通“滋”,取其草木茂盛之意。但是旧时山南的庐陵喜欢称为“泸潇山”,而山北的袁州(现今的宜春、萍乡)则称其“罗霄山”。“泸潇”与“罗霄”近音,这是因为方言发音不同而书表各异,但都是指金顶西面一处高山巨洞(现今的“罗霄洞”)。传说上古之时有叫做“泸”或者“罗”、“潇”或者“霄”的两位道人曾隐居修炼于此,山南、山北两地的居民依照地方口音各自注字,将此山洞命名曰“罗霄洞”和“泸潇洞”。“罗霄山”和“泸潇山”因此而得名,整个“罗霄山脉”也得名于此。南朝陈朝时期有将军欧阳 出兵协助陈武帝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,途经“武公山”祷告求拜,得到武仙人托梦并授其平乱之策。后来成就了帝王霸业的陈武帝感念于山中神灵相助之功,便下令赐名“武功”,从此“武功山”取代了其他各种名称而名传千古。
武功山以其秀丽斑斓的高山草甸、突兀峻峭的奇岩怪石、奇幻奥秘的静山幽谷、清澈甘冽的流泉飞瀑、天成画卷的湖光山色、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悠远深邃的宗教文化,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。为此我早有对武功山的向往,2015年10月25日,我们急诊科组团一起登上武功山。
怀着对武功山的向往,那天早上大家都起得很早,吃过早饭,开始登山,大家显得异常兴奋,攀登目标直指金顶。唐朝名士刘禹锡说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我却私下里认为,名士与名山总是相得益彰的,就如同眼前的武功山,因为出名,而引来了众多的名人游览观光,引来了众多的仙人修心养性。从汉晋开始,武功山就被道佛两家择为修身养性之洞天福地,明朝时香火达到鼎盛时期,无数善男信女到此朝拜。自唐宋以来,诸多仰慕其名而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学士络绎不绝,其中最为出名的数汉之葛玄、晋之葛洪、梁之陶弘景、唐之袁皓、宋之黄庭坚、明之徐霞客、近代的陈毅元帅等。赞美武功山的千古诗赋、匾牌、文章也有百余篇,其中最有名的是徐霞客的一首:“千峰嵯峨碧玉簪,五岭堪比武功山。观日景如金在冶,游入履步彩云间。”
我们沿着古代官道,循着古人的足迹,拾级而上,尽情饱览武功山的美景。无奈上山之路漫长艰辛,层层石阶陡而不绝,我们每走一段路,每爬完一段石阶,都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会。秋日烈阳,汗流浃背,气喘嘘嘘,步履蹒跚。然而,我们没有一个人放弃,相互鼓励着、搀扶着、呼喊着。欣赏着沿途美丽的风景,回望着身后远去的来路,远眺着唾手可及的山顶,尽管登山速度不快,但我们一心向上。从山脚到山顶,到底走过了多少台阶?经过三个多钟头的跋涉,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,眼前豁然开朗,大片大片的草甸就那么扑面而来,在峭壁悬崖处升起,往天的尽头褪去,而嵌在草坡上的石阶似从云端垂挂下来,叫人胆寒。放眼望去,蓝天、白云、碧野尽收眼底,衬着那青灰的岩壁,一发开阔壮美。相互而看,满头大汗,脸红心快,会心一笑,无比自豪,不禁大喊,我们登顶了。
到底走过了多长距离,我们无从得知。凭着耐力、毅力、信心,坚持了,挺住了。站在山顶,不暇思索,我们仿佛见到当年那些文人墨客,在山间煮酒论诗,挥洒豪情的身影。望着云雾下飘忽得若隐若现,点缀着一丛一丛的无名野花和满山满山的秋日草甸,忽然觉得武功山活泼生动起来,此时若放马武功山,与心爱之人比肩同行,像老舍先生那样唱一支热情奔放的牧歌,吟一首奇丽无比的小诗;又或躺在草甸上看光影与流云互相追逐,听花香与山风婉转清唱,当真是快乐非常,神仙当羡。
攀登,几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。人类渴望攀登梦想,在每个人儿时记忆里就是永不陌生的回忆。尽管上山路崎岖难行,但山林空气却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怡人,这是身居闹市人怎么也感受不到!酸胀腰背,沉重喘息,乱颤双腿,让你体验艰辛,感受人类原本属于自然的那份真诚。
体验攀登,是一种满足和快乐,是一个足以表现自我的舞台。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,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。沿着蜿蜒曲奇的山路,经过努力,终能攀爬上山顶,你便可尽情地展示自己。此时此刻,你虽身感疲倦,但心里却是乐滋滋,这份收获,这份喜悦,这份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和超越自我的快乐感相互交织着。对于我们来说,成功与失败,真的不能说明什么。重要的是,由于你在攀登,你所表现出来对自然的积极姿态,和对人生向上的思考的方式。
向上吧急诊科,攀登吧中医人。
苦短人生何必束缚无限思想,
心有多大世界就在你脚下。
你若笑,便是晴天;
你若去,便是最美季节。
供 稿 急诊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