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3月14日下午,一道难题摆在了我院住院结算处的员工李洁面前。
原来,李洁在一病室走廊处拾到了一个黄色的信封袋,打开来一看,竟然是一千元现金放在里面。
捡到钱后,李洁毫不犹豫地开始寻找失主。然而难题出现了,信封袋上并没有任何身份标志,更找不到失主的信息。失主是否还在一病室呢?又或者他已经离开医院了?这些李洁都不得而知,但李洁知道,当发现自己金钱丢失的时候,失主一定是心急如焚的。李洁立即联系了一病室的护理团队,和她们一起寻找线索搜寻了起来。
一个下午过去了,李洁和一病室的护士们并没有找到失主,也没有失主找来,只能继续多方调查询问,甚至调出监控寻找,终于在3月16日的下午成功把钱进送还到了失主的手中,失主非常感激。此时,距离李洁拾到失物,已经过去了2天。
似乎,拾到现金后积极还回失主,在如今的社会,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。社会匆匆,脚步匆匆,我不拾取,自然会有另一个路人拾取。而拾取后再给没有身份证明的现金寻回主人,则几近于自找麻烦。从很多新闻中可以看到,好心人拾取财物后,费尽心思还给失主,等来的不是衷心的感谢,却是失主自保式的故作冷淡、“护食”般的怀疑诘问,甚至对待小偷式的辱骂——只因不少人害怕于感激,不舍于欠人情,甚至不敢相信他人的好心。
而总有一群李洁们,并不会想太多。
“丢了钱财的人,该有多着急呀!”她们说。
财务科 陈思